【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以野外实践教学助力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以野外实践教学为载体,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多维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和长效机制,完成历时7个月、41名专业教师参与、跨江浙沪皖四个省份共计687人次的本科生野外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育人提质增效与涵养教师育德能力的同频共振。
学院召开野外实践汇报会
资源整合加大深度
学院整合“全员”资源,组建以具有丰富带队经验的系主任、青年教师、兄弟学院专业教师为主,辅导员、实验员为辅的带教团队,不断完善野外实习保障机制。整合“全过程”资源,带队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深入挖掘实践元素,设计完整的实习训练环节,促进专业认知、观测、分析、总结等实践环节的落实,提前踩点、联合踏勘,进一步整合江浙沪皖26个场所野外实践教学资源,探索精品化野外实习路线。
带队教师前往各个实践点位踏勘
目标综合拓展广度
在野外实习中,带队教师注重多重素养和专业情感的评价,将思政引领、专业讲解、后勤保障等落到实处。实习成绩评定采用过程化评价方式,包含专业技能评价,也注重实习态度、纪律表现、团队合作等情感评价。结合新媒体技术记录实习的真实情境与思想感悟,增强学生的学习满意度、成就感以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忱、家国情怀和地理精神。教师团队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临时党支部,以师生党员先行的姿态,带动更多学生发扬地理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地理学系青年教师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今年11月经党组织批准被吸收入党。
地理学系教工党支部党员参与野外实践教学
以协作联合强化效度
搭建创新平台。各系科教师与学工办立足专业和学科特色,携手为学生搭建专业技能提升创新平台,如城市科学与区域规划系举办了2023年“城科杯”大学生地理专业实习与竞赛作品大赛;地理学系举办了2023年师范生技能月活动。激发创新思考。专业教师在地质、地貌、气象、水文与水环境、遥感等各模块中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开展创新训练。基于野外实习积累的知识、能力,专业教师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知行杯及师范生技能大赛、定向实践技能越野赛等,继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从多个向度服务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院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
野外实践教学出实效
1.形成野外实践教学新方法。教师团队注重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通过“告知教学目标与任务,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并汇报讲解,任课教师归纳总结”这类“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极大提高学生在野外教学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效率,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也做到知其所以然。
学生开展各类野外实践活动
2.优化野外实践教学新路线。教师团队持续开发野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路线和内容,开展野外教学和实习安全的研讨。本学期开辟“舟山朱家尖—宁波市宁海县——绍兴市新昌县硅化木地质遗迹——四明山国家地质公园——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田螺山遗址现场馆”以及“青浦国家野外站——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市地质科普馆——南汇嘴观海公园——金山嘴——奉贤博物馆”两条实习路线,进一步增强实习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2020级地理类专业学生前往南汇嘴地质博物馆开展野外实践
3.注重野外实践教学新应用。结合野外实习中积累的专业技能和资料素材,基于野外实习中积累的知识与能力,野外实践教学团队教师指导多名本科生在“行远杯”“挑战杯”“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斩获佳绩,指导3位本科生发表SCI论文。
学院荣获第五届上海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
学院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市级决赛一等奖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调研社会相统一,紧密结合课堂讲授和野外实践实习内容,把理论知识和祖国大地的空间特色有效融合,把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良好品行和使命感、责任感融入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野外实践教学已成为学院长期以来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有效载体和特色优势。
今后学院将依托实践教学办公室全面系统部署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导学院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
学院召开以专业高阶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交流会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三位一体”构建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立体网络
近几年,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大量引进青年博士充实教师队伍,他们加入教学和科研第一线,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的成长,既关系到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学生成长,更关系到学院事业发展的未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从思想引领、实践锻炼、政策扶持三方面着手,构建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立体网络。
1.思想引领强化育德意识,坚定育人初心
学院坚持为新进青年教师配齐配强党员导师和教学科研导师,党政班子成员、系科负责人带头担任导师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理论学习,邀请校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交流会,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定期开展青年教师培训,从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管理规定等方面进行制度解读。
新进青年教师与导师结对
学院党委中心组带领青年教师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学院每学期举办新进教师培训会
2.“多重身份”融入育人实践,锻炼育人本领
助教。以青年教师助教制为抓手,落实带教导师任务要求、强化助教工作目标导引,帮助新进教师顺利站上讲台。形成重点听课机制,组织课程思政培训、教学培训和比赛,助力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颁奖
班导师。以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低年级班导师为抓手,推动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育人实践。制定班导师工作记录明细,举行班导师聘任和交流活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班导师工作交流会
科创导师。以指导学生科创实践为抓手,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身体力行实践育人。从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到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和大型赛事志愿服务、为中小学提供公益讲座和课程、远赴西部山区捐书支教,学院已逐步形成从老教师帮带到独立带教,超前培育、产出导向的一整套青年教师参与科创实践指导工作的模式。
青年教师参与指导研电赛全国一等奖项目
青年教师杨茹带队赴云南支教给界面村完小的学生们上课
青年。以青年博士教师联谊会为抓手,发挥朋辈激励作用,通过党建引领、组织青年教师发展论坛和学术交流等等,引领青年教师做好发展规划,坚定教师职业信念。引导和培养80后、90后青年教师在院系、党支部等管理岗位上承担更多职责。
青联会活动邀请人事处领导与青年教师交流
教师党员。以参与学生党建为抓手,通过青年党员教师加入低年级学生党支部直接参与党员发展工作,建立青年教师党员与学生党支部定期联动机制,推动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育德意识与能力。
青年教师党员参加党课比赛
3.制度保障,政策扶持,助力全面发展
学院一方面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各项举措落地,同时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政策扶持。比如,减免助教期工作量,为新进教师顺利走上讲台提供缓冲;有条件破格指导研究生,为青年教师取得科研成果提供有利条件;统筹学院资源,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五年来,学院青年教师多次获得校级青教赛一等奖,并首次在市级青教赛中获奖,多人在省部级教学比赛中斩获佳绩。学院“人工智能STEM教育研究中心青年团队”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青年教师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1人、上海市育才奖2人;9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6人入选校级人才计划,多人获学校各类表彰。3名青年教师到机关职能部处挂职锻炼。
青年教师龙艳花教授(右2)指导实验室团队开展科研
青年教师可塑性强,随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凸显,只有不断提高育德意识和能力,方能行稳致远,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从思想引领着手,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以“多重身份”推动青年教师开展育人实践,在岗位锻炼中不断增强育人本领;在政策层面保障、激励、支持,多措并举,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我素质和修养。几年来,学院提升青年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取得一定成效,为青年教师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和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筑工程学院】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切实增强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着力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建筑工程学院通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制度建设等举措,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1.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党建引领是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学院以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为试点,推进党员教师结对制度,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一名优秀党员导师,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采用听课、评价、座谈、组织院内竞赛等形式,通过建立日常联系,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类规章制度及学生特色,快速融入教师角色。青年教师主动和党员导师汇报工作进程,定期邀请党员导师和讲授同门课程的教师听课,认真听取点评并积极改进。通过党员导师制,以支部、系部、学院为平台,在政治方向引领、教学科研、学院各类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为青年教师提供咨询和帮助,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党支部层面,为党员导师和青年教师建立连接,并予以方向性指引。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陈春霞开展“与青年教师面对面”党课,围绕“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在政治品质、理论品格、能力素质、精神状态和人生情怀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引领;在找准问题、兼顾引导与关怀、全时推进、全程融入等方面,对“老带新”进行指导。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交流党员导师工作情况,加强新老教师沟通融合。党员导师重点讲述工作开展情况和青年教师现状及进步情况,青年教师重点讲述自己的收获和对党员导师今后工作的期望。通过交流,青年教师收获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党员导师也从年轻教师身上汲取了工作热情和动力。
学院开展党员教师结对交流活动
土木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陈春霞“与青年教师面对面”党课
在系部层面,通过邀请行业人士作专题讲座、党员教师一对一指导、毕业总结会答疑等方式,在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方法、加强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进行引导,进一步推动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目前,青年教师基本能顺利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并为毕业设计的多样性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在学院层面,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检验青年教师历练的成果, 学院举办了2023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感染力等方面对参赛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从而锤炼教学本领,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学院举行2023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经过以老带新,新老融合,开展党员导师结对的青年教师硕果累累,近年来科研成果如下:发表SCI论文32篇、EI论文9篇、核心期刊论文3篇;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八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获奖8项;各项专利发明8项;编写专业标准4本;出版英文专著一本。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院出台《建筑工程学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办法》《建筑工程学院师德师风体制机制建设实施细则》《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案》等制度,加强对全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部署实施和考核督导。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教师思政工作小组牵头抓总、系科和教师党支部共同参与、全体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合力,全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通过考核和激励办法,压实学业导师责任,切实引领学生成才成长。学院在职专业教师都应积极加入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学业导师指导对象覆盖全体本科生,每位学业导师原则上指导同级本科生 3-6 名,指导过程覆盖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在具体工作中,每位学业导师每学期至少与学生见面交流 2 次,并做记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指导。为学生解释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的信心与兴趣;指导新生做好职业规划,在一年级完成 1 份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为未来就业提前准备;每学期初与学业预警学生进行一对一问题分析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学业导师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成才目标。
学业导师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
结合学院班导师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召开学业导师总结会,总结经验。同时,将学业导师工作业绩列入教师职称晋升、考核评优的考量依据,形成制度性约束条件。
学院召开学业导师总结会
通过学业导师制的实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在就业、升学、竞赛等方面都有所成就。今年我院就业落实率98.26%,荣获2023年校就业先进单位,毕业生辅导员纪笑雨获得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典型。近两年,有5位学生申请上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在竞赛方面,近年来,学院在“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上海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全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
建工学子在第六届上海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分区赛中荣获三等奖
建工学子在“第九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佳绩
建工学子在第三届全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鲁班企业专题竞赛单项奖
第十四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筑工程学院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践党对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的引领。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正向引导,着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用制度的力量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化。
在新征程上,学院将继续在党委领导下,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学管理、完善评价机制等举措,进一步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