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红色人文行走引领青年教师做好“红色根脉”传承人

作者:发布时间:2023-10-20浏览次数:11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感受上海城市发展脉搏,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今年学校启动了学思湖畔工作坊“一江一河”红色人文行走活动。继上半年组织开展杨浦滨江红色印记之旅后,于10月18日下午,组织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前往苏州河畔开展沉浸式实践研学活动。人文学院副教授姚霏为本次活动设计路线并担任讲解,部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联络员与教师工作部成员一同参加。

本次行走的起点位于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这里真实还原了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笔墨并于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的“三曾里”。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个从未暴露的秘密办公点,“三曾里”曾是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后到1924年9月间中共中央局机关所在地,中央局成员毛泽东、蔡和森与罗章龙等曾寓居于此。走进纪念馆小小的门楼,党中央领导机关在这里的一段段红色历史足迹通过269件实物、照片、复印资料等展陈鲜活地在眼前重现。青年教师们仔细聆听姚霏老师的生动讲解,驻足观摩珍贵的历史资料,回顾和想象着老一辈革命家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开展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领导中国人民争民主迎解放的一幕幕场景,亲身体会到了红色历史基因在上海这座城市和人民的血脉中流淌。

走出纪念馆,青年教师们沿苏州河向东而行,在行走中体验苏州河畔的“一楼一故事”。穿过海派石库门建筑群慎余里,大家来到完成保护性修缮后亮相的百年历史建筑“天后宫”。姚霏老师娓娓道来,为青年教师们讲述这座建于1884年的江南殿堂式古建筑,如何实现从历史建筑到城市记忆地标的华丽转身。秋阳之下,天后宫的江南古韵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相映成趣,串联成为一片独特的文化展示空间,青年教师们不时发出赞叹,流连于中华文化之美、建筑之美、城市之美。

上海近代以来盛极一时的百年商业文化史铭刻在“中国第一商会”上海总商会旧址之中。苏河湾曾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是上海民族资本集聚地和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21家金融仓库,20多个行业的205家大中型企业曾沿着苏州河一路铺陈、商贾云集,有着“沪上清明上河图”的美誉。青年教师走近1915年落成的这座大楼凝神细看,感受着如今已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大上海,其经济脉搏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蓬勃跳动,生生不息。

越过河南路桥继续沿河东行,青年教师们来到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这幢大楼为全世界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提供了在上海的第一个避难所,和一段至为宝贵的安稳生活。一百年过去,住客虽然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这段属于伟大城市的英雄记忆早已融入了河滨大楼斑驳的砖瓦之中,世界人民永远记得,在残酷而黑暗的战争时期,善良友好的中国人向他们伸出了温暖的援助之手。听了河滨大楼的历史故事,青年教师们纷纷感慨和平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更深刻地认识到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永恒的主题。

最后,青年教师们来到始建于1924年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它矗立在苏州河畔近一个世纪,是上海海派建筑群的杰出代表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也是全国邮政系统唯一拥有百年历史且建成后一直在使用的、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建筑。邮政总局大楼在历史沧桑巨变中不仅见证了中西交融、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还留下了1949年上海解放战争中,中共上海邮局地下党总支为保护大楼和邮局机关免遭破坏,领导邮工劝降国民党军队,最终大楼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的红色故事。青年教师们纷纷走近这座意义非凡的历史建筑,回味着“一个弹孔”见证的民族解放之路,也感受着海派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久弥新的生机活力。

活动中,青年教师们不仅现场领略了百年建筑的崭新面貌,还通过姚霏老师带来的历史图片,对照了解了它们的“前世今生”。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红色行走是一场非常特别的思政教育体验,收获满满、感受良多,在回顾革命历史、见证城市发展繁荣中更加明确了自身肩负的使命担当,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交相辉映中切实增强了文化自信自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满怀激情投入教育强国实践,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